top of page

從測繪中看見聚落意識 :

參與土埆厝聚落調查有感

撰文 / 徐巧芸

透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我們走訪社區,藉由訪談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與過去的歷史,最後以地圖、動畫和模型的方式,將我們所見的公舘社區展現給居民。身為動畫組,我們以歌曲的方式創作了一部以岡林國小的視角看待公舘社區之演變之動畫短片。這是岡林國小的回憶錄,透過我們與居民深入訪談。找回過去美麗的回憶,經由動畫的呈現,讓我們一起想像公舘社區的未來。

參與成功大學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課程之學生

|徐巧芸|

​(圖左)理事長解說     (圖右)依循傳統作法製作1:10土埆厝模型

李珠川伯伯家土埆厝的黑瓦屋棟與竹屋架

寒假期間,我們進入社區將模型組尚未完成的土埆厝模型完成,以1:10的縮尺模型,還原羅理事長老家之土埆厝,藉此機會我實際體驗了蓋土埆厝的過程,也更加了解這項傳統工法的奧妙。由於這是我第一次做模型的經驗,有許多細節沒有注意,幸好有助教之協助,我們才能順利進行,對於模型製作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理事長來看我們時分享的交疊收邊工法,原來理事長是土木背景的人,此刻明白到果然實際經驗是很重要的啊!

在課程中為動畫組織成員,很高興能在寒假有幸參與了土埆厝模型製作,讓我更加了解土埆厝的事情。對學生而言可能只是完成一件模型的學習,但當地居民看到的卻是即將被遺忘的回憶,看著他們熱絡地聊著過去他們居住在土埆厝的種種,我開始反思保存土埆厝更深層的意義,以及模型完成後可帶來的助益。

 

下一個學期,我參與了四月底的工作坊中的土埆厝調查小組,我們將社區裡其中五棟土埆厝進行簡易測繪並建檔。第一棟土埆厝受到嚴重震損,不久後就要被拆除重整了,但也因此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研究土埆厝的內部結構,看著那美麗的竹屋架與黑瓦屋頂,在測繪完有幾分不捨,後來看到的土埆厝,其實都已改建不少,有些幾乎已看不見原有的工法;但也有保存得很完善,甚至特別強調其特色的夾竹編泥厝,在與主人的對談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房子的熱愛,那引以為傲的眼神感動了我,頓時我了解了,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房子要被留下的原因。

 

除了測繪外,在工作坊中,實際製作1:1的土埆這次的重要活動之一,我們一早便到農園旁去挖土,還到理事長的木工廠製作模具,製作等比例的土埆真的很不容易,像是泥巴的土水比例該如何拿捏、該怎麼將土埆順利脫模…等,光是做出一塊土埆就要花好多的工時與勞力,讓人不禁佩服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做出這麼多的土埆並蓋出一棟房子。

透過土埆厝,我重新認識的人與建築的關係,土埆厝不僅僅是居民遮風避雨的住所,更是讓鄰里聯絡感情的重要媒介,過去的人們互相幫忙蓋土埆厝,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之餘,也對土地有更多的歸屬感。一棟棟的土埆厝,是居民生活的回憶,是地方土地的印記。

林三奇大哥的夾竹編泥牆厝,訪談中可明白林大哥對其房子的熱愛

受到震損即將被拆除的李朱川伯伯家

課堂成果分享、動畫分鏡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