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過去尋找未來

撰文 / 林達宏

參與成功大學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課程之學生

|林達宏|

新竹峨嵋智慧溫室搭建

就讀土木系,我總是在想甚麼是建築?建築該以甚麼樣的形式展現?義築又是怎麼一回事?在104學年第一學期加入了簡聖芬、簡志明、方雅慧老師們共同開創的課程—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三位不同專長、不同風格的老師,開始讓我思考未來及事件背後的含意。

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

老師們各自掌握了不同訊息,課前、課後經過了無數次的討論,呈現了我們整學期課程所展現的形式。最初的大家,從一場旅遊開始,對於公舘社區沒有過多的臆測,傍晚大家簡單敘述了各自的想法。隨後回到校,透過報告與講座,分析了世界上實際的組織案例,增加我們眼界的寬度,運用不同長度的時間軸去觀察一件事的脈絡意義,將自己認同的理念內化成自己可以活用的處世原則,在此同時熟悉身旁的夥伴,建立一個相互合作共同提升能力的環境。
到了課程後期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走進社區,嘗試著讓自己成為一線的資料收集者,不再被動的去做二手資料的分析整合,發現還有哪些細節是平時所沒注意到的。透過細節處理與經驗的累積,回頭去思考自己所建構的思想,那些原本以為已經跳脫現有框架的想法,最終卻發現仍然還是被侷限在一個既有的體系架構之下,但或許再次找到自己的不足,就是一種能力的突破。

新竹的智慧溫室構築

學期末,志明老師邀請大家參與交大「智慧生活與場域義築」在新竹峨眉鄉的溫室構築,提供了我很寶貴的經驗與訓練。深深記得活動前的興奮,一想到隔天就要背著行李到峨眉,與一群一樣滿懷熱血的同學拿起竹料,共同搭起一座溫室,但也因此參雜了過多自我的想像和詮釋,導致單單沉浸於建造這件事,忘了調整看待整件事的焦距,過分追求現今利益體系下的分工模式,想把事情做最有效率的處理,讓每個環節在這次活動中做到完美。事後我重新檢討,身為一名學生、一個學習者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我所該做的不完全只是把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我們得透過體驗不同施工項目激發創造力,將自己平常所學的能力實際的運用在世界上的一個角落,並和身旁不同領域背景下的人才觸發連結,打破大學現有許多美其名為系所交流,實質卻只不過是虛晃一招的假遊戲。
另一個在這次行動中蠻有趣的是爭執這檔事,我與過去一個合作夥伴在活動中產生了一點不愉快,後來很多人說之後見面不必感到尷尬,但事實上在我心裡想著這是一個多麼棒的機會,縱使我不喜歡與人交惡,但未來在社會上理念不合是常有的事,沒有甚麼人或什麼能力技術是非得強留,要留大概也只有自己那份最初的善念是說什麼也不能動。平時在學校多數時間多數人基於同系或是不想找麻煩,都會選擇躲避這一範疇的練習,然而在任何組織之中,爭吵卻是避無可避,該放任怒火暗中延燒?該戳破這看似平靜的海平面?還是就讓時間褪去過往?

空間與行為的互動
從複雜回歸本質

系上課程需要一些資料,因此我去了某個集團下的預鑄廠房,在那裏所看到的一切其實也就是拉回到社會最根本的原因及問題,為了生活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研發了能省下可觀時間與減少材料消耗的技術,本是好事一樁,但最終卻是用來複製一棟又一棟給投資客炒作用且類似的建物,讓綠建築這件事變成了安慰人心的噱頭,甚至是加速破壞世界的源頭。我查了一下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即便是921後建築法規調整得更為嚴謹,台灣每一年仍有三千萬上下平方公尺樓地板面積的建物在行新建或修建,難道我們是真的需要使用到這麼大量的空間嗎?謝宗哲老師曾在我們設計課上說道:「人們在戰爭結束後,習慣於快速且大量的建造建物,但好的建築甚至花百年都不足為奇。」那麼為何我們還要持續去創造出一個規矩卻不帶有一絲情感的城市空間?
義築所擁有的資金十分有限,但正也因此在每一次的動工前,人文、鄰里、設計等方面都有大量充分時間去投入研究,或許無法說蓋出了一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建築,但至少對於這個社會是帶來了一些正向的力量,並且這些空間記錄著一群有夢想的老師、學生、志工們與當地居民互動的歷史,讓這些空間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場域。

回顧這一年來我所看見的,單從我主觀的角度思考,其實很多看似新穎的概念,只不過就像是重回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以簡單的幾頓飯作為酬勞,請一些朋友到家中一同建築自己活動的空間。記得我們過去在探訪左鎮耆老時,詢問了一個問題:「為甚麼你們都知道怎麼蓋土角厝呢?」他們回答:「就到朋友家中幫忙蓋,看著看著就會了。」撇開課程制度下學生的這個身分外,想當一名有影響力、有助力、能感染生活周遭人事物情緒的協作者,不也是這樣嗎?
另外對於大學階段參與這件事,應該算是半處於現實社會中,接受各式各樣的複雜資訊,不斷地讓不同的價值觀衝撞自己,該選擇堅守自我想法還是接受他人想法,雖然並不是非得二選一,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更大的機率是所有人的想法都是正確的,難在要如何在這些正確之中挑選與自己所選擇的道路最為相容的選項。所幸的是,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面對這樣的迷惘,並給自己訂下一段時間沉澱,且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讓自己拋開所有的讚美與迷茫重新來過,釐清自己究竟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反省

在參與了大大小小的工作團隊,我一直在想我們這群人對於當地的居民,可能只不過就是一群外來的訪客,雖然在公舘社區的案子中,常有一些阿姨、婆婆像是在對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顧,我們也希望以對等的態度面對當地,但從最初希望為社區盡點心力的那份心意,到現在我們真的做了些甚麼?還是說我們真正要建構的並不是硬體的設備,不是社區的未來,而是透過陪伴讓更多人內心得到滿足,讓更多人的生命過得更為尊嚴與自在。

協力嘗試製作土磚模具

青山飛霧人情相見於心

覺得老大好古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