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公舘,發現自己
撰文 / 蔡詠成
在上土角厝的屋樑過程,需製作雙方相互協調,配合彼此的速度及施工順序,才能整齊劃一的將屋樑置上。
|蔡詠成|
成功大學土木系二年級
成功大學 [社會設計的方案規畫與實踐] 課程之學生
第二次才見到的日出,象徵著希望才剛剛升起 (攝影/黃鏡清)
又到了選課的時候了,選了一堂與設計有關的課,人不多30出頭個,第一堂課不免俗地介紹了整個學期的脈絡、出隊行程以及體驗一門新開的課──老師和學生一同創造的課。
起初,我對這門課抱持的高度期待,興高采烈的閱讀每一篇文章;熱血沸騰的參與每一次課程──然而直到第一次出隊,我深深的感受到這不是我樂見的……在課程的進行中,我們有許多的課後討論應該進行,為了讓第一次的出隊能夠成功,但我們似乎將以往通識課的習慣帶了進來。最後,每一次上課的時間變成我們討論的時間,活動規劃大幅落後,直到出隊前一次上課仍不見起色。
第一晚的公舘,淡藍的晚霞透出陣陣隱憂(攝影/蔡詠成)
就這樣我們出發了,來到素未謀面的公舘社區,第一晚我們研擬著老師的細流;跟隨著老師的指令,進行著一堂你說我做的課。第二天起了大早,看見了社區人們樸實的工作著,他們的笑容令我不禁問起自己:「究竟我們是來幫忙還是叨擾呢?」這個疑問默默地成了一條引線。到了第二晚我開始壓抑不住內心的不滿,開始抱怨這堂課的設計;開始批判同學的不努力,於是我與多位助教們徹夜未眠的聊了一整夜;後來也與幾位業師淺談了我們這次的活動。總而言之這一次的出隊就在我的不滿與抱怨中結束了。
看著當地居民們樂於自己的工作,開始懷疑起自己來的目的 (攝影/蔡詠成)
回去後,靜靜地回想種種發生的事情,也親自與老師聊聊整個課程。漸漸的事情產生出了變化,經過第一次活動的反思大家開始意識到這堂課的特別,而我也意識到這群同學很不簡單,相互欣賞取代了抱怨以及冷漠;當初抱持的疑問也隨著不斷的反思逐漸明朗。我們開始看見了也許公舘不見得是個需要幫忙的村落;也許來到這裡的我們正在被幫助,也許這堂課可以由我們自己去主導、去設計。
最初的我們懷著一顆助人的心來到公舘,也正是如此我們認定了是來幫助這裡的,無形間形成一種上下的關係。隨著享受公舘、反思自己,大家領悟到原來我們正在與公舘一起經歷設計,也許到最後,當地居民們決定保持原狀,但這也是一種改變啊!了解到原來自己的家鄉這麼美;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如此特別與重要。
一路上看見孩子們從對我們的陌生到期盼我們的到來;一路上看見冷漠的同學成為患難的夥伴;一路上見證平凡無奇的公舘到充滿溫度的半個故鄉。這一學期的課程不是結束,7/2暑假再次回到公館,很多事都不一樣了,也許在我們用心看著公舘的那刻,也開始看見自己的內心了吧!這裡的公舘能夠換成任何名詞,只要用心(新),我們就能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