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潘秋如|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

一門社會實踐課程觀察筆記1:

轉化教室成為社會行動實驗室

​圖/文 潘秋如

“學生分成兩組散佈在教室中,引導師在旁以便利貼及馬克筆輔助,在牆上塗塗畫畫,與學生共同釐清癥結點,教室中充滿討論的低分貝聲音,以及有時陷入苦思的神情,教室的另一頭,成大老師和小學校長同步討論著……..”

(引導師協助學生辨識社區行動中遭遇的問題)

(引導師帶領成大教師及左鎮國小校長釐清計畫願景)

(學生將社區行動所面對的挑戰分類)

(團體成員溝通計畫願景)

這是成大進階社會設計的課堂,顛覆傳統的講授模式,採用規畫及實作的學習,邀請到非營利組織ICA[1]的專業引導師,以參與式的策略規劃(Participatory Strategic Planning以下簡稱PSP),自團體所有人的經驗及知識出發,發掘在形成的共識之下,成員各自埋藏的真實想法。PSP是誕生自社區需求的思考工具,自1970年代在世界各地的社區蓬勃發展,面對不同類型的社區,從中梳理發展歷程,目標是賦予在社區工作的每個人能量。

 

[1]文化事業學會(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ICA)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機

構,其引導方法經近30年在全球試煉及改良,旨在協助一個團隊的所有參與者釋放創造力,共同塑造未來願景。

這堂課的學生團隊有小孩夢援起以及Co-co Learning,分別在台南邊陲的玉井層林里以及左鎮,進行社區規畫行動。小孩夢援起希望透過與長者互動,回憶村落故事,對比今昔呈現村落變遷,藉由拍攝給層林在地人的影片,引起對社區的思考。Co-co Learning的願景是化泥岩惡地為教育沃土,教左鎮孩子蓋土角厝,除了重新喚回在地建物,也以自然為師,回溯村落文化。透過PSP,從分析影響社區的因素,到列出利害關係人,釐清團隊的願景、動機,目前團隊需要關注的事物,在便利貼來回拼湊之間,逐一分類、辨識,試圖定位團隊此時此刻面對的挑戰。

(團體成員互相分享討論結果)

(運用PSP組織社區行動)

「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社區行動意義何在?」

「下學期成大課程會帶新的大學生進社區做什麼?」

「原本以為是和老師之間的資訊不對等,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們都一樣還在摸索計畫的方向」

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浮上檯面,成員對計畫的理解亦越辨越明。工作坊進入到第二天,團體成員經過PSP的運用,計畫自混沌不清,逐漸因為對話的開啟而撥雲見日,成員更誠實聆聽內部的聲音,為決策展開更加寬廣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實作與探索的積極學習者,這樣的學習除了根基於社區之外,不可或缺的,奠基於師生之間的信任。經由引導師從中調節,從第一天早上用PSP為個人計畫設計策略,從個人內在出發,在鼓勵、接納的氛圍下,提供創造的空間。到了工作坊尾聲,團體成員能夠共同面對問題,並經過充分的理解、溝通,提升整體成員的承諾及執行力,最後以藝術性的表達活動,讓學生定義自己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引導學生創作出大學生自己的饒舌曲子、戲劇故事、大學生活圖像。

社會進階設計課程,由內而外引導學生發展社區方案,不只是技能、策略上的規劃運用,也試圖在團體合作的工作中,創造清晰的目標,並能從中產生個人的使命感,進而激發自我與他人。這樣的課程,讓成員共同勾勒出大學與社區、學生與老師的願景藍圖,也為大學的社會實踐課程,打開新的扉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