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潘秋如|  

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研究所

一門社會實踐課程觀察筆記2:

轉化教室成為社會行動實驗室

​圖/林達宏、潘秋如

文/潘秋如

  「在這堂課中,是什麼信念影響你在課堂中的態度?你會怎麼描述你在這個課程中扮演的角色?」日復一日的工作、上課,但你曾否問過自己,究竟是什影響你呢?

          成大進階社會設計的最後一堂工作坊,開場引導師帶領團體成員重新審視當下的狀態。「你認為自己是學生還是社會工作者?被動接收還是主動創造?」看似簡單的問題,闡述影響人生的重要課題,那就是觀念決定了行為。

  在引導師的引導下,將複雜難解的社區工作,逐一抽絲剝繭,試著用最簡單的字詞描述現在團隊遇到的困難,運用〈形象(image)改變法〉,分析現存行為的來由。行為其實是受到觀念的影響,而形成觀念的,是內在依歸的價值觀,這些又都是來自過去及目前的訊息,日積月累塑造的。釐清現在的行為之後,引導師帶領成員,勾勒出取代的新行為,並找到激勵自己的新形象,為它建立維繫的新價值觀,試圖找出可以發送給自己的新訊息。在這樣細究、覺察的思考之下,理出扭轉未來的入口。

  此種系統化且保有彈性的思考,在社區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社區工作並不是一趟清楚知道終點,直線邁進的旅程;它更近似於只知道起點,在過程中必須保持觀察、不斷嘗試,一趟尋找動態中的平衡點的旅途。對社區工作來說,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急切地尋求外在解答,而是緩步澄清成員內部的共同聲音。也因此在面對社區工作的困難時,引導師在課程中扮演的角色,比起鞭策腳步的加速器,他們更近似於穩定團隊成員內在鼓聲的節拍器。經過再次確認團隊共同希望改變的行為,釐清需要的新的心智模式、新的訊息、新的價值。引導師帶領成員檢視現存問題,運用〈解決問題表〉在問題中釐清,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如果社區行動像一場尋找平衡的旅程,對於走在旅途上的旅者來說,信念的資糧絕對是支撐前進的最大力量。課程的尾聲,引導師帶來的最後一個思考工具,是想像即將實現的美好願景。首先是〈明日頭條〉:用一個標題、一幅小插圖,讓參與者試想一個未來可能達到的成就。並用簡短的幾句話表達,如同被登上報一般,和他人分享。再來是〈省思歷程〉:讓參與者透過創作四格漫畫,重新審視這學期的學習歷程,並分為想像、挑戰、啟發、改變四個階段,畫出腦海中的課程畫面。

  最後所有人圍圈,來到〈慶豐收〉的時間。一位引導師送一句話、並把手中氣球送給團體成員,接著由成員回饋引導師。「我感覺到,在教室中的我們是有影響力的。」其中一位學生如是說。而也正是如此微小的觀念改變,帶來自身行為改變的力量。從此刻起,我彷彿能看到以她為中心的周遭,有股力量如漣漪般擴散,這股力量,正是世界新生的開始。

bottom of page